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duote123 2025-03-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标签:

相关文章

甘露寺传统相声剧本

乙 当然了。 甲 演出以前必须有一番思想准备。 乙 是啊。 甲 咱们要演什么,说什么,唱什么?想完了一遍儿,找个清静的地...

应用文 2025-03-21 阅读1 评论0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模板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 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

应用文 2025-03-21 阅读 评论0

描写校园春天景色的段落大全

2、听,教室里传出了朗朗书声,同学们正专心致志地朗读着,那声音整齐而嘹亮,抑扬顿挫。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小草听见了,长得更...

应用文 2025-03-21 阅读1 评论0

挥泪的近义词

挥泪的近义词 落泪 挥泪 基本解释 [shed tears] 挥泪;落泪。 二人洒泪而别。 引证解释 指挥泪。 ...

应用文 2025-03-21 阅读1 评论0

《心灵折旧费》阅读及答案参考

心灵折旧费 ①20元钱,大哥受益一生。 ②这是五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

应用文 2025-03-21 阅读1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