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民生建设中的公平应该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与原则界限。一方面,进行以改善与提高民众福利为核心的民生建设,其目的是解决人民最基本生活问题,以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这种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而不是绝对均等,只能优先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而不可能追求业已被福利国家所抛弃的高标准、无差别的结果公平,也不是安德森等人所批评的过分商品化的效率主义公平。它强调政府有责任帮助民众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与生存机会,使他们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这是政府不可推却的前提责任与责任底线。另一方面,我们是在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未富先老日趋严峻、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的国家所进行的民生建设,其目的主要在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底线之下体现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底线之上可以发挥市场的力量,努力实现政府、社会与个人责任的统一,确保将有限的民生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效应,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个人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这样,底线公平理论可以成为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
(选自《经济纵横》2011年第6期,有删减)
10、下列关于民生建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应当以公平正义作为民生建设的基础。
B、有人强调民生建设应当促进结果公平与绝对公平,保证每个人过上体面的生活。
C、有人主张运用市场的力量进行民生建设,国家应该予以引领和指导。
D、有人认为民生建设能成为经济建设的补充,在经济增长出现波动的时候,可以解决许多民生问题。
11、文章作者对民生建设应当促进结果公平与绝对公平的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的意见,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12、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3分)B(A、应是普遍认为不是一致认为;C、持运用市场的力量进行民生建设意见者,反对国家干预;D、不是可以解决,而是会衍生出许多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
11、(2分)持反对的意见。(1分)因为民生建设的目的是解决人民最基本生活问题;这种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而不是绝对均等。(1分)(或:这种公平只能解决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困难问题,不可能追求高标准、无差别的结果公平,也不是过分商品化的效率主义公平。)
12、(4分)底线公平理论可以成为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1分)①民生建设中的公平应该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与原则界限。(1分)②政府有责任帮助民众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与生存机会。(1分)③底线之下体现政府不可回避的责任,底线之上可以发挥市场的力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