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词》秋夜》比较鉴赏阅读题及答案

duote123 2025-02-0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秋夜词》秋夜》比较鉴赏阅读题及答案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过三更后,细竹吟风似雨微。

  【注】谢翱生在南宋末年,是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诗人。元兵破宋时,他率乡兵投奔文天祥。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谢翱隐姓埋名,漫游东南,不时抒发持志不屈、怀恋故国的思想感情。

  8.这两首诗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赏析。(5分)

  8. 【答案】谢诗运用暗喻和对仗的修辞手法。(1分)山外之“山”,树边之“树”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把作者的满腔愤恨含蓄地表达出来。(2分)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又对仗工整。刘诗“细竹吟风似雨微”,把月下微风吹细竹的声音比喻成下着细雨的声音,形象贴切的写出了风吹细竹的曼妙声音。 (2分)

  【解析】本题题干问“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明确地告诉了考生答题方向。但谢诗运用暗喻的手法考生不易看出,但结合注释仔细来揣摩,就会发现“山外 山”“树边树”只是不遇的说法,实际上是指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巧妙地把情寓于景中;刘诗中的“细竹吟风似雨微”一句是明喻的手法,较容易理解。

  9. 两首诗都写了“月”,试简要分析两首诗通过“月”表达的不同感情。(5分)

  9. 【答案】谢诗中“隔断秋月明”只是诗人的设想,作者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之明,就可以使自己看不见外边的世界。诗人是以此表示与元廷 不共戴天的气节。(3分)刘诗中的“月”是渲染环境的意象,通过“月过三更”来说明夜已深而诗人却无眠,表达诗人的孤独、寂寞、思乡的感情。(3分)

  【解析】这两首诗同时写“月”,但由于写作目的不同,“月”的作用也不同,表达出的情感自然更不同。通过分析比较考生可发现,谢诗是借“月”来表达愿望的,而刘诗是借“月”来渲染环境的。

标签:

相关文章

《我是你妈》优秀观后感

这是一部社会现实题材的电影,离异女人独自带着女儿艰难度日,始终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婚姻不顺的女人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却...

应用文 2025-02-05 阅读0 评论0

有一种爱,温润了流年爱情诗歌

两颗跳动的心 在心空相遇,留下了 解不开的缘 拌着花季盛开 成熟着两个人的心愿 明媚的双眸里 只有爱在眼前 / ...

应用文 2025-02-05 阅读0 评论0

苦涩的眼泪900字作文

向来我写文章是“惜泪如金”的。有时受到作文书的污染,往往笔下不自觉的有往上加眼药水的蠢动。于是口中大喝“喁喁——”悬崖勒马。问...

应用文 2025-02-04 阅读1 评论0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不仅内容有趣儿,并且作者还给他们没有人都起了一个外号,比如说,荆轲:一位知识青年的错位人生;“慈善家”朱家:与暴力绝缘的...

应用文 2025-02-04 阅读0 评论0

《秋夜词》秋夜》比较鉴赏阅读题及答案

秋夜词 谢 翱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秋 夜 刘得仁 秋气满堂孤烛冷,清宵无寐忆山归。窗前月...

应用文 2025-02-04 阅读 评论0

我想免费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

应用文 2025-02-04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