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张说之后的文坛领袖,执政二十余年中,奖掖、培养、提拔过一批文才俊士,如王维、卢象、皇甫冉、孟浩然、裴迪、王昌龄、钱起、綦毋潜、包融等。古体诗《感遇十二首》是其代表作。
感遇(其一)[1]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2]。
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3]。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①这是《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感遇即有感于身世际遇的意思。以“感遇”为诗题,是初盛唐之际兴起的风气,陈子昂、张九龄都写了不少“感遇”诗。
②葳蕤:草木茂盛枝叶纷繁的样子。桂华:即桂花。
③春有兰花,秋有桂花,因而春天和秋天都自然而然地成为美好的季节。
④林栖者:栖居山林的隐士。因闻到风送花香而愉悦。坐:因为。
⑤此双关语:草木有自然的品质,人有自己的情操志节。这些自然自在的美好品质并不是因别人的好恶而存在的。美人:屈原作品中常以美人喻君主。
此诗咏物言志,拟物为人,抒写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直接继承了屈原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的手法和忠君爱国、洁身守志的精神,只是他的悲愤情绪含而不露,因而诗歌显得雅正冲淡,委婉蕴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曰:“曲江公诗雅正沉郁,言多造诣,体含风骚,五古直追汉魏深厚处”。《唐诗绪笺》:“此诗气高而不怒”。《唐风定》:“透骨语出之和平。”《昭昧詹言》:“立物各有时,人能识此意,则安命乐天。兴而比,收所谓‘运命唯所遇’”。
望月怀远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②。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③。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④。
①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②情人:亲人。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一整夜。
③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④末两句说:月光虽可爱,却不能抓一把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