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注】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所有宗教、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什么,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生活。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7.下列理解,不属于作者所说的“人生真义”的一项是
A.个人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生灭无常的;但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
B.个人死后,不会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但个人为全民族全人类所创造的幸福会授受无穷。
C.个人生存的时候,应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但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的幸福不足取。
D.个人应融入到社会之中,既为自己而生,也为他人而生;既为自己创造,也为他人创造。
8.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翟、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翟。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试题答案:
6.D(A、B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C项是论题。这三项都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因而不是文章的主旨。)
7.A(A项以偏概全,没有揭示“真义”,只是人生的状态。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融入社会,努力为人类造成幸福,并享受幸福。)
8.B(A项不分对象,“太迂阔”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C项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人生真义”。D项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较而言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文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