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歙县志·卷三·才猷》有删节)
注①粘罕:金兵将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掎金人之后 以:连词,表目的。
B.缒而出,谒康王于济州 缒:追随
C.耻为世俗章句学 耻:以……为耻
D.因献平寇策 因:副词,于是,就。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汪若海谋略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②及二帝北行,袖书抗粘罕
③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 ④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
⑤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⑥当化盗贼为我用,不可失英雄为国患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④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若海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游学,当他看到面对金兵的入侵,朝廷却采取割地求和政策时,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当金兵包围了京城时,他提出了攻击金兵后方来解京城之围的策略。
B.当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以后,汪若海认为想要早日恢复中原,必须改变群龙无首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拥立康王为皇帝。
C.江夏军马李允文的部将张用、曹成、李宏、马友,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前往劝降,最终使得他们都归附朝廷。
D.文章通过“献解围京之计”、“袖书抗粘罕”、“规劝李允文”、“献策平寇”、“增援刘锜”、“为文立就”等方面的叙述,充分体现了汪若海有勇有谋、才思敏捷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3分)
(2)若海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4分)
(3)会浚去国,不果召。(3分)
参考答案
1.B(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
2.C(②③指无畏的勇气⑤指文学才华)
3.C
4.(1)如今却以东南之地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首,1分;脊,1分;反问句式,1分)(2)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谕,1分;示,1分;动,1分;倒装句式,1分)(3)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能被召见。(会,1分;去国,1分;召,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未满二十岁就到京城去游学。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马上写出了相关文章。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向皇帝递交他的奏章,打算任命他为参谋,派到康王的麾下,结果没能实现。京城失守,汪若海写了一篇《麟书》献给皇上。等到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往北去,汪若海将书信藏在袖子里递到金将粘罕的面前,请求留下赵氏二帝。汪若海用绳子从城墙上逃出后,就到济州拜见康王,请求他早日登基,来谋划复兴大业。宋高宗马上商议,打算用张浚去镇守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推辞不就。不久因为抵触执政者而被罢职。江夏军马李允文拥兵数十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若海留给李宏一封信,让他劝曹成自动回来,李宏到长沙去劝说友人曹成,各处的叛军都自动解散。当时朝廷正打算出兵攻打金朝,汪若海认为作为统治者,应当变盗贼为国所用,不能失去英雄而使之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献上平定草寇的计策。朝廷全都予以采纳。此后,李宏、曹成在逃窜的过程中死去,湖北湖南一带于是就安定了。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的军队不够,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毅然请求前往增援。金兵大败而归。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高宗曾经用纸片写上汪若海的名字,告诉张浚说“像这样的人才,你应当把他招收重用起来。” 恰逢张浚离开京城,汪若海最终没有被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