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高考文言文翻译指导

duote123 2024-10-22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高考文言文翻译指导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石榴》的教学片段欣赏

教学片段: 师:你们怎么知道石榴成熟了呢? 生:石榴先是青绿色的,然后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词汇库 2025-01-08 阅读1 评论0

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

词汇库 2025-01-08 阅读1 评论0

并非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尊重作文1500字

一方面我交代爱人稍微准备下,一方面努力回忆着过去。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我到上海,他跑到北京,一晃十几年没见。 因为第二日朋友...

词汇库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

清明的作文200字

篇一:踏青〔200字〕 乘着清明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的顾村公园踏青赏花。 虽然早就听说这个公园又大又漂亮,但当我...

词汇库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

倾听心灵的旋律_作文课之美

作文课,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名字,让人心生向往。它如同一首动人的乐曲,唤醒我们沉睡的灵感,激发我们无尽的想象。在这篇作文中,我将带...

词汇库 2025-01-08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