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麽缘故呢?
【原文】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这里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馁,外邪乘虚而客袭之,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原文】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翻译】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
【原文】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翻译】岐伯曰:在诊法上,色和脉的诊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货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时、八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我们如果要能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脉。气色是象太阳而有阴晴,脉息是象月亮而有盈亏,从色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重要关键。而气色的变化,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领神会,便可运用无穷。所以他能从这些观察中间,掌握情况,知道去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长寿,而人们亦将称奉你为“圣王”了。
【原文】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亥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翻译】中午时候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治疗。医生还能掌握病情,处理得当,所以邪气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愈。至于后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阴阳色脉的关系,也不能够辨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医术浅薄、工作粗枝大叶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
【原文】帝曰:愿闻要道。
【翻译】黄帝道:我愿听听有关临证方面的重要道理。
【原文】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翻译】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原则。假使色脉的诊法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处理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因此暮世的医生,赶快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对崭新的色脉学问要钻研,努力进取,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原文】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翻译】黄帝道:我已听到你讲的这些重要道理,你说的主要精神是不离色脉,这是我已知道的。
【原文】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翻译】岐伯说:诊治疾病的主要关键,还有一个。
【原文】帝曰:何谓一?
【翻译】黄帝道:是一个什麽关键?
【原文】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翻译】岐伯说:一个关键就是从与病人接触中问得病情。
【原文】帝曰:奈何?
【翻译】黄帝道:怎样问法?
【原文】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翻译】岐伯说: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关好门窗,与病人取得密切联系,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虑,尽情倾诉,从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
【原文】帝曰:善。
【翻译】黄帝说:讲得很好。
拓展阅读:《内经》是我的信仰
“《内经》是源头,我每一次运用《内经》中的思维去解决病人的疾患和生活中的问题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随着资历的延长,病人对我的信任加深,临床经验的丰富,反过来我对《内经》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然后再去给学生们讲解,是我现在觉得最畅快的事情。”
对于我们现代人应该怎样学习《黄帝内经》,这位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教《黄帝内经》,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去教,同时,注重内经的前后文、前后篇的关系,最好能用内经的原文去解释内经。运用我们自己的的语言,自己的感悟,自己对内经的理解去讲解是能让现代人能接受的方法。
首先,我很重视教材,这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心血,是那么多老师反反复复斟酌,反反复复参考历代医家的注释,反反复复的实践编出的教材,《黄帝内经》年代久远、文字古奥、义理艰深,错简衍文,因而使人索解殊难,读难终卷,书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有合理的解释,学古而不泥古,所以我们叫《黄帝内经》选读。
其次,重视历代古医家的注释,王冰,马莳,张景岳同样有他们所处的时代的时代背景和临床感悟,是学习《内经》的求索之径。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能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最后,多临床,多实践,在临床和生活中去感悟内经的博大精深,用《内经》之理成为自己修生养性的生命之道。”
“我说过,大多数人对《内经》的学习态度,不仅研究《内经》,更重要的是会运用《内经》的真知灼见,我们需要把它说的东西贯彻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很多人现在强调养生,但是因为自己没有坚定的文化信仰和追求,大多数时候都是跟风,别人说该吃什么就吃什么,说不该吃什么就不吃什么…,总是在跟着别人生活,没有自己的思维理念,还被铺天盖地杂乱的信息搞得不知所云。
但是如果在你心中建立起了这个思维体系,真正的了解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背后的原理,你就是你生命的主人。《内经》的“内”为身内之内,张介宾《类经》言:“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道怎样的生活使生命更健康,如有了病该怎么对待怎么治疗,不用别人说,你会知道怎么做,并且你会坚持下去的,从《黄帝内经》中了解了人体的生命过程,了解了人的生命轨迹,也就是会举一反三,你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相得益彰,德全不危。”
此外,《内经》与其它自然学科的关系: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其中不少记载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深刻地影响着医学,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生命层面,它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家庭更和谐。
“中医究竟是什么?中医就是你,中医就是我,中医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中医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对家人对生命深深的爱。”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子,包括我的学生,我都告诉他们,中医的古书籍浩如烟海,我们一辈子都读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