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试题答案及赏析

duote123 2025-01-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赠汪伦》试题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①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送行者 乘舟)

  (2)诗的后两句是“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抒情 深千尺)

  (3)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4)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他说:“若说王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已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_____”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自然而又情真。所以,“_____”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不及 桃花潭水)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读书者的励志名言警句

书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是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是航向夫际广阔生活的...

语言学习 2025-01-23 阅读0 评论0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阅读答案

⑵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

语言学习 2025-01-23 阅读0 评论0

优秀作文:梦的结束人生的开始

还是那个情景,已经梦到过许多遍啦。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在树底下看着,不只是看谁,没有目的的。一旁,孩子们开心的笑容,大人们忧...

语言学习 2025-01-23 阅读0 评论0

一个人的坏天气的歌词

在我看见你们的那刻起 仿佛遇到了一场冷空气 天空忽然间布满 乌云 多云转晴然后晴转-阴- 没有预告也不曾向我说明 全...

语言学习 2025-01-23 阅读0 评论0

我欢喜为着时光所有的馈赠作文2000字

日子一寸一寸交叠着,与我来说,终究是太快了,似乎还没等回味,那些阑珊的过往,那些芬芳的欢语,便已蒙上了岁月的沧桑。也许,亦若花...

语言学习 2025-01-23 阅读0 评论0